大暑節(jié)氣是二十四節(jié)氣中的第十二個節(jié)氣,也是夏季的最后一個節(jié)氣,通常出現(xiàn)在公歷的7月22日至24日之間,被稱為“炎熱巔峰”,正值盛夏三伏天。
此時,太陽到達黃經(jīng)120°,是全年氣溫最高的時期。今年的夏天格外炎熱,多地氣溫達歷史新高,廣東地區(qū)在這段時間里,濕熱氣候尤為明顯,高溫悶熱,人體容易出汗過多、脾胃失調、心氣耗損。
中醫(yī)養(yǎng)生講究“順應天時,天人相應”,通過飲食、穴位、作息等多維度調理,既能清熱解暑,又能養(yǎng)護陽氣。本文結合廣東地域特色與中醫(yī)理論,為您科普大暑節(jié)氣養(yǎng)生的科學方法。
一、大暑節(jié)氣特點:濕熱交蒸,養(yǎng)生需“清暑護陽”
科學解析:大暑期間,廣東天氣高溫與雨水交替,空氣濕度大,形成“濕熱交蒸”的氣候
特點。中醫(yī)認為,濕熱易侵襲人體,導致毛孔張開、汗出過多,耗損陽氣與心氣。
此時養(yǎng)生需兼顧“清熱解暑”與“養(yǎng)護陽氣”,避免貪涼傷脾,同時注意心神安寧,
預防“精神中暑”(情緒煩躁、失眠等)。
關鍵點:
l防暑濕入侵:減少淋雨、避免久居潮濕環(huán)境。
l護陽氣:避免過度貪涼(如冷飲、空調直吹)。
l安心神:保持情緒平和,避免“心火”過旺。
二、飲食調養(yǎng):清暑祛濕,藥食同源
科學原理:廣東人擅長利用本地食材與中藥材,通過“藥食同源”達到養(yǎng)生效果。飲食需
兼顧清熱、祛濕、健脾,同時避免寒涼傷正。
實用指南:1. 清熱解暑,甘淡為主
l推薦食材:冬瓜、荷葉、赤小豆、薏苡仁、茯苓、蓮子、百合、西瓜、綠豆。
l經(jīng)典湯品:老冬瓜荷葉湯(清熱利尿)、綠豆湯(解暑解毒)。
l特色食俗:食用“仙草”(涼粉草)制成的燒仙草,清涼解毒,消暑生津。
2. 健脾祛濕,溫養(yǎng)中焦
l溫脾食材:糯米艾粑(艾草溫脾陽、祛濕邪)、陳皮(理氣祛濕)、鯉魚(利水)。
l推薦食譜:可食用芡實、南瓜、陳皮、鯉魚等,如薏米陳皮鯉魚湯(薏米、陳皮、冬瓜、鯉魚),健脾利濕,理氣調中。
3. 科學避忌
l少食熱性食物:荔枝、榴蓮等易上火,可搭配鹽水或清熱食材食用。根據(jù)中醫(yī)理論,這些食物屬于溫熱性質,過多食用易導致體內陽氣過盛,從而引發(fā)上火癥狀。
l慎用寒涼:冰鎮(zhèn)飲品易傷脾陽,建議溫熱或常溫飲用。中醫(yī)認為,脾喜燥而惡濕,過多攝入寒涼之物會損傷脾陽,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。
4. 日常茶飲推薦
l伏茶:金銀花+夏枯草+甘草,清熱利濕。
l藿香荷葉茶:鮮荷葉、廣藿香、綠茶沖泡,代茶飲,清暑化濕,芳香醒脾。
三、穴位保?。汉唵伟茨?,調脾祛濕
科學依據(jù):中醫(yī)經(jīng)絡理論認為,按摩特定穴位可調節(jié)臟腑功能,促進氣血流通,達到祛濕養(yǎng)陽的效果。
實用穴位:1. 地機穴:健脾祛濕
l定位:小腿內側,內踝尖與陰陵泉連線下3寸。
l按摩方法:拇指按壓3-5分鐘,每日1次,緩解腹脹、水腫。
l作用:強化脾胃運化,促進濕氣排出。
2. 曲池穴:清熱排濕
l定位:肘橫紋外側端,屈肘時凹陷處。
l按摩方法:拍打或揉按1-2分鐘,促進大腸經(jīng)排濁。
l作用:清熱利濕,緩解濕熱導致的煩躁、口干。
四、起居調攝:順應天時,科學避暑
科學建議:1. 作息規(guī)律
l夜臥早起:晚睡不宜超過23點,早晨6-7點起床,午休30分鐘養(yǎng)心神。
l避免熬夜:損耗陽氣,降低免疫力。
2. 防暑避濕
l外出時間:避開正午烈日,穿戴透氣衣物(如棉麻材質)。
l空調使用:溫度不低于26℃,避免直吹,室內外溫差不超過5℃。
3. 適度運動
l時間選擇:清晨或傍晚散步、太極,避免大汗淋漓。
l運動強度:微微汗出即可,及時補水防脫水。
五、傳統(tǒng)習俗中的養(yǎng)生智慧(廣東特色)
科學解讀:廣東大暑習俗不僅是文化傳承,更蘊含中醫(yī)養(yǎng)生邏輯。
1. 飲伏茶:清熱共享
l做法:社區(qū)或公共場所免費提供金銀花、夏枯草煮的伏茶。金銀花具有清熱解毒、疏散風熱的作用,而夏枯草可以清肝瀉火、明目。
l作用:清熱解暑,預防中暑,傳遞健康理念。
2. 曬伏姜:儲備溫陽之力
l做法:大暑期間晾曬生姜切片,秋冬煮湯。
l科學原理:生姜溫中散寒,夏季曬制吸收日光陽氣,增強溫通效果。
3. 吃荔枝配鹽水:補心脾防上火
l傳統(tǒng)做法:大暑吃荔枝,浸鹽水后食用或荔枝殼煮水。
l科學解釋:荔枝性溫,補心脾但易燥,鹽水中和其熱性,平衡體質。
4. 劃船等水上運動:強身調心
l健康益處:全身運動促進氣血循環(huán),水上活動清涼消暑。
l注意事項:防曬、防暑,運動后及時補充水分。
六、精神調養(yǎng):心靜自然涼
科學依據(jù):高溫易引發(fā)“精神中暑”(煩躁、焦慮),影響身心健康。中醫(yī)強調“心靜則身涼”。
實用方法:
l冥想靜心:每日10分鐘冥想或深呼吸,緩解情緒。
l音樂療法:聽舒緩音樂,調節(jié)心神。
l清心食材:蓮子、百合、麥冬,搭配菊花茶,清心火。
七、冬病夏治:三伏貼的科學應用
科學原理:大暑屬三伏天,人體陽氣最盛,此時“冬病夏治”事半功倍。
實用建議:
l適應癥:風濕、慢性咳喘、體虛易感等寒性疾病。
l方法:三伏貼(中藥貼敷穴位)+ 艾灸(溫通經(jīng)絡)。
l提醒:需在專業(yè)中醫(yī)指導下進行,避免自行操作。
八、中醫(yī)提醒:防暑護陽,平衡是關鍵
核心原則:
l防暑勿貪涼:忌冷飲過量、空調低溫,避免寒濕內侵。
l養(yǎng)陽不助火:溫補食材(如生姜)需搭配清熱物(如冬瓜),防燥火內生。
l因人而異:體質不同,調養(yǎng)方法需調整(如陽虛者可多曬太陽,濕熱體質者側重祛濕)。
《黃帝內經(jīng)》中“天人相應”的養(yǎng)生智慧為傳承千年的養(yǎng)生精髓,愿每個人都能用中醫(yī)智慧,安然度過酷夏,盈孕健康之氣!
(通訊員:安俊婷)